- 消费品,从品类角度,销售的增长,有两个基本分类,一是「从无到有」,二是「从有到再有」。
- 对于任何个体来说,首次消费某个品类,是「从无到有」,其核心是「渗透率」。
- 再次消费某个品类,是「从有到再有」,其核心是「再有周期」,再有按照原物品的存在状态又可以分为三类,「消灭」「废弃」「保留」,三者区别是
- 「消灭」指原物品效能消失,通常是快消品,例如猪肉、饮料、剃须刀–片。
- 「废弃」指原物品效能存在,但对权属人失去价值。例如手机。
- 一种是「效能」需求的「废弃」,例如新手机比旧手机性能好,不得不换。
- 一种是「新效能」,例如折叠屏,怕的是伪需求。
- 一种是「效能提升」,害怕两种情况
- 效能无感,例如手机的网络、运算、拍照可能都快到无感了。
- 效能到瓶颈,就是客户有需求而厂商做不到,例如电池。
- 一种是「心理」需求的「废弃」。
- 一种是「悦己」,比如颜色、造型自己更喜欢。
- 一种是「悦它」,例如装逼,本质也是「悦己」,手机上可能只有苹果。
- 「保留」指原物品效能存在,且对权属人仍有价值。
- 一种是「心理」需求的「复用」,例如服装。
- 一种是「心理」需求的「收藏」,例如手办,这个角度,泡泡玛特确实是个好生意。
- 一种是「投资」目的的「收藏」,例如茅台,茅台YYDS。
- 「废弃」与「保留」的品类都可能会产生「再流转」。
- 不管是渗透还是再有,都涉及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最好是双击、最差是双杀。
- 「必选」「可选」与「低价」「高价」构成一个四象限,不同情况下,优先级不同。
- 低价必选抗经济下行
- 口红效应,亦称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消费能力降低,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 消费能力降低,可能利好「再流转」,但受存量「废弃」或「保留」品的供给的影响。
- 企业的价值=「渗透率 + 再有 * 再有周期」 * 客单价 * 利润率
- 逻辑和逻辑变化
-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有核心逻辑,分为
- 「渗透率」逻辑,通常而言,如果渗透率快速提升,也就是企业的销售迅猛增长,则可以给与很高的PE,甚至允许亏损,例如VR;这种情况很容易高估。
- 「再有」逻辑,通常而言,根据获利能力和再有周期,给予不同的的PE。
- 「渗透率」&「再有」混杂,比较麻烦的一种情况,市场需要频繁修正参数。
- 逻辑的变换
- 如果只有「渗透率」而没有「再有」或「再有周期」很短,则很容易戛然而止,一些优秀的企业,会刻意的把「渗透率」逻辑转变为「再有」,最典型的例子是「吉利」。
- 「渗透率」逻辑转变为「再有」逻辑,通常会体现在PE的逐渐下降,例如智能手机。苹果比其他手机牛的地方,除了利润高,可能就在于更多客户基于心理(装逼)需求更频繁的换机。
- 不同颗粒度的品类有不同的逻辑,例如「汽车」是「再有逻辑」,而「新能源车」是「渗透率」逻辑。
- 工业消费品。也有部分消费品特性
- 例如锂电池、光伏目前偏「渗透率」逻辑、而水泥偏「再有」逻辑。工业消费品也会有投资目的的收藏,但几乎没有心理目的的复用和收藏。
- 但工业消费品额外有一种「性能」或「产能」目的的「共用」。
- 制造业。受消费品的特性影响,风险是
- 来自于品牌的「主观」风险,例如被苹果踢出供应链,当然这种可能通常会有补偿。
- 来自于品牌的「非主观」风险,例如苹果自己突然没人买了。想了下这个不算是额外的风险,是属于共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