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两起针对日本小学生暴力事件谈一下评论的立场、角度、逻辑

针对苏州、深圳无业凶手杀害日本学校小学生一事(一例未遂误杀国人),网络上有汹涌的评论,大V、自媒体们大抵是谴责的,回复的评论者分为两派,一派是支持谴责,一派是「杀得好」「作者是日本走狗」。

本文不讨论具体观点的是非,而是试图拆解评论本身,当评论者参与评论时,他们是基于什么立场,站在什么角度,以怎样的事实和逻辑,在评论什么?

立场、换位思考、代表

我觉得一个有效的讨论方式是提问:「如果你是联合国秘书长,你怎么看这个事情?」「如果你是中国的领导人,你怎么看这个事情?」「如果你是一个企业家,你怎么看这个事情?」「如果你是一个失业者,你怎么看这个事情?」「你是你,你怎么看这个事情?」

立场可以粗略分为4个层次:世界的人类的,国家的民族的,群体的、个人的。

其中,评论者可能同时属于多个群体,例如:女性、妈妈、失业者。例如在深圳案,这个角色在群体角度可能就会矛盾,作为女性,她切身处地的害怕自己孩子也会遭受类似的事情,很恐慌;作为一个失业者,她可能觉得自己的失业是日本人造成的,所以仇恨日本人。

首先,即使我们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只要尝试都是有益的,而且我提倡评论者都先说明自己的立场,虽然我也不做不到。有时候我会发现即使在一些都是企业家和投资人的群里,对类似于是不是应该打击某些行业都会有不同的声音,也会有质疑:你作为一个企业家持有这个观点是不是背叛了自己的身份?其实就是说评论者未必是站在自己的企业家或投资人立场上。

其次,换位思考不是强行代表,换位思考是倡议「理解」不同的群体,而不是「绑架」群体。反而,越有换位思考能力的人,越不会在评论中说「我代表14亿中国人」,他知道他代表不了。你代表月亮消灭我,月亮同意了吗?

核心在于:第一,不同立场的群体,利益、诉求是不一致的。第二,不同立场的群体,其诉求也会受其他群体的影响。比如,你要和我交朋友,那我自然欢迎,但你要和我做对手,我坚持要做朋友是不是自取其辱?

最后,人可以背叛、超脱自己所属的群体,背叛就不举例了,超脱例如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某个角度,引起转发的日本父亲的信,里面传递出来的就是超脱,他超脱了一个父亲,超脱了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当然,这种超脱我做不到,谁要这么对我家人,我肯定杀回去。

这里会有个问题是:日本人杀了几十万中国人,是不是要杀回去?满族杀了更多汉族,是不是应该灭了满族?我的基本观点是:国家、民族维度的仇恨本质是恐慌,但这里不打算讨论深入讨论这个问题。

再加一句,我的个人感受是:

  1. 大家都会有自己个人的立场,也会自然的理解自己所属的群体的立场;
  2. 文化水平越高的人,接受信息越全面的人,可能就越会有一种「普世价值」,也就是会站在地球、人类的角度看问题,他们可能会喜欢说「作为一个人」。当然,有时候「普世价值」被认为是「西方价值」。
  3. 大V们经常批判一些人喜欢宏大叙事,其实我的理解就是文化水平低的人,反而会喜欢使用国家、民族的立场,他们可能会喜欢说「作为一个中国人」。

我记得看过一个玩笑,有学生看历史书说类似于蛮族如何如何,觉得蛮族很坏,然后发现自己就是蛮族。

可能我的用词会显得有一些偏向,例如文化水平低可能会显得的像贬义词,但我实际表达的是:这就是一个现象。

角度、应然与或然

我觉得一个有效的讨论方式是提问:「当你提出一个观点时,你是觉得一个事情应该这样,还是觉得这个事情不应该但会是这样?」

比如说,你希望中日之间应该打一仗吗?不应该;可能会打起来吗?可能会。

这段的意思是,很多评论者,包含大V,自媒体,评论事情的时候,大都是「应然」角度,但这个世界很复杂,应然可能是对的,但世界不一定会按照「应然」走下去。

题外话:我觉得对很多国人提另一个问题「你觉得应该打台湾吗?你觉得会打台湾吗?」答案是:应该、会。甚至我猜测很多可以改为大多。

能力、事实与逻辑、口号

我喜欢的评论是基于事实和逻辑的,但这很难很难,我甚至发现很多大学生、白领都不具备基本得鉴别事实的能力和逻辑能力。这句的很多我也猜测可以改为大多。

下面这句我不用猜测,我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一定是:他的三观不是通过事实和逻辑建立的,而是「被硬生生的浇灌进去的」,基本的表现就是:只会戴帽子、只会喊口号。比如:走狗。汉奸。臭老九。

你要问:为什么?不为什么。

关于事实

这个其实不用展开讲了,例如信息茧房,抖音上说的还能有假?众所周知有图有真相,这一类讽刺很多了,但没用。我其实觉得最关键的是:人们其实不想知道事实。屁股永远是大于事实的。

关于逻辑

我之前经常跟我的下属们讲我总结的「ABC分析法」,就是想得出一个结论,最好是有三句话且要求每句话都要经得起推敲,比如,不是「今天天气不错,所以要买雨伞」,而是「今天天气不错,我的雨伞坏了而且晴天雨伞便宜,所以要买雨伞」,第一句是A直接到C,会很突兀无法讨论;而第二句则很清晰?并不是说只要ABC就一定是对的,而是ABC很容易发现讨论的分歧在哪里。

后来我发现我说的ABC分析法就是三段论。我倡议所有人都学习一下三段论: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括:一个包含大项和中项的命题(大前提)、一个包含小项和中项的命题(小前提)以及一个包含小项和大项的命题(结论)三部分。三段论实际上是以一个一般性的原则(大前提)以及一个附属于一般性的原则的特殊化陈述(小前提),由此引申出一个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特殊化陈述(**结论)的过程。

比如著名的“苏格拉底三段论”: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利己主义,坏、蠢、无私

我觉得所有的利己主义者都是可以理解的,举个例子,你是一个无业者,都快活不下去了,你提议:把许家印抓起来,把他钱分了,很好。当然我是否支持你是另一回事。这是第一段中,站在「国家、民族」立场上的人该考虑的事情。

一个人,或者说自媒体吧,但凡能写几千个字来说一个事情,大抵是有产者,是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是中日友好的获益者。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下,会容易出现一些粉丝的惋惜的评论:你怎么这样,你看看你,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评论是对的。

站在我个人的立场,应然角度,我要谴责凶手:杀害日本小学生会破坏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破坏可能会增加战争可能性,战争会威胁我和我家人的生命威胁。这是我谴责的逻辑。

站在投资者的立场,应然角度,我要谴责凶手:杀害日本小学生会破坏中日关系,中日关系破坏即使不发生战争,也可能会导致经济受损(实际上事情发生后,已经有一些日企要求撤出中国了),可能会带来资本市场的恐慌,经济差和市场恐慌都会导致我亏钱。这是我谴责的逻辑。

站在国家的立场,应然+必然角度,我要谴责凶手但理解对日本的仇恨:虽然不希望但中日关系可能会受到破坏从而可能会发生战争,如果发生战争那些仇日的人确实更有可能脑子一热上战场,抵抗越强胜利可能就越大我的家人就越安全。这是我「理解而不认同」的仇恨有两面性的逻辑。——我说理解而不认同是因为,我觉得国家强大才是安全的基础,而不是让日本觉得如果你要来,你将面对10亿恨得牙痒痒的义和团。这里面还有个问题是,如果发生战争仇日的人是不是一定会上战场,我其实也是不知道的。

接下来的问题是:支持凶手,对你的利益是什么?

当然,其实,特别是对于三观是被浇灌的人来说,让他搞清楚支持凶手对他是有害还是有利,是很难的,他大抵是做不到的。但可以做个推论:

如果支持凶手,你觉得对你有益(即使实际上未必),但对大部分人无益,也就是损人利已,那你就是坏。

如果支持凶手,你觉得对你没有利益,对别人也没利益,也就是损人不利己,那你就是纯粹的蠢。

如果支持凶手,你觉得对你没有利益,但对更高维度的群体有益(当然如果实际没有,那也还是纯粹的愚蠢),也就是损己利人。那那就是无私。

我鼓励无私,谴责坏,对蠢就是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最后

基于以上,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有产者,全球化受益者,我的评论视角如下

| | 世界、人类 | 国家、民族 | 创业者、投资人 | 个体 |
| —- | ———— | ———————————————————— | ————————– | ———————- |
| 应然 | 世界和平 | 期待和平,提防战争,提升国力、反对仇恨 | 呼吁和平、反对仇恨 | 呼吁和平、反对仇恨 |
| 或然 | 仇恨不可避免 | 仇恨不可避免,仇恨教育(或然意思是可能会这样,不等于我会认同) | 仇恨不可避免,注意投资风险 | 仇恨不可避免,安全第一 |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最后更新于 2024-09-22 06:03 UTC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