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跟别人讨论,说我看书,最爱看的是自己不熟悉的行业的,会感觉信息含量特别高。反之,如果是看营销、创业、投资类的书籍,基本的感受是90%的时间都是在复习已经看了无数遍的内容,然后最多10%是新鲜的,而真正有价值的能有5%就不错了。
像《大话西方艺术史》就属于我很喜欢的书,都是新鲜知识,作者的文笔也很好,读的感受就是「有趣」「原来如此」。。。
当然,这种有些太浅了,属于入门的,所以我还在看《艺术的故事》《现代艺术150年》,不过他们太厚了。。。
以下是书摘
- 《大话西方艺术史》
- (句句有梗的极简艺术史,头号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八年积累诚意之作!读完本书,爱上艺术)
- 作者 意公子
- 第四章 很久以前
- 01 画个圈圈诅咒你
- 阿尔塔米拉洞窟位于今天西班牙北部境内,其内部的壁画距今至少有两三万年的历史。
- 这些远古时期的人相信,我画下了你,我就占有了你;我伤害了你的画像,也就间接地伤害到了你本人。
- 02 嘘,故事开始了……
- 希腊神话看起来人物繁多,剧情杂乱,但其实脉络还是特别清晰的,无非就是“神的起源、王位争夺、宙斯的情史”这三个部分;而《圣经》就是一个“人与神(即上帝)不断约定”的故事。
- 到这里,一切都明了了。神创造人,挑选代理人,让耶稣去拯救人。神不断改变约定的内容和形式,为的就是让人类能永远遵从神的旨意,信仰神的权威。
- 03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
- 为什么不同地方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人类生于混沌之中呢?在神话学研究里,有一种现象叫“比照性”,即“神话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于自身的认知”。
- 这些神话里关于“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竟然也是出奇的一致:是由泥土造出来的。
- 但洪水一旦退去,却能留下最肥沃的土壤,人们又纷纷回来播种、庆祝丰收。这种被摧毁之后又可以重新再来的无限循环,就是古埃及人一直以来的生活环境,也影响了他们的信仰和观念:生命也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死而复生”。
- 埃及与其他古文明不同,留下的建筑古迹并非君王生前住的地方,而是他们死后的坟墓。生前惨淡一点无所谓,但死后的栖息地必须要稳固啊。
- 除了“正面律”之外,古埃及艺术还有另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程式化。
- 04 女神与女汉子?
- 古希腊人的生存结构决定了他们对美的追求:更加男性化、更加健美。包括古希腊时期的女性雕塑,有很多都是战神的样子,特别英武。
- 这幅画的模特是一位收入很高的交际花,提香用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人,来表现美的女神,并把她放在一个有着浓厚家庭氛围的环境里,让维纳斯走下了神坛。
- 你知道吗,观音菩萨最早从古印度传到中国的时候,其实是个有小胡子的男性形象。直到唐朝才根据人们的信仰偏好,从男性慢慢变成女性。但这个时候的观音,还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你看到她,会觉得她是威严的神,而不是有情感的人。宋朝后,观音开始逐步走下神坛,在明朝《西游记》里,终于演变成了那位有求必应、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真正走入民间,充满了人性之美。
- 05 有人模仿我的庙?
- 古希腊人很早就发现,规整是可以让人产生仪式感的。如果把那些密密麻麻的柱子修得又高大又整齐,人们就会有肃然起敬的感觉。不过帕特农神庙并不是每根柱子都是笔直的,它正面两侧都有一点点的向内倾斜。诶,我们刚刚不是说要规整吗?为什么又要做成斜的?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是圆的,在有一定距离的两点上观察同一个目标时会产生方向差异,把物体“扭曲”。所以古希腊人在修庙的时候就把正面两侧的柱子做出一个角度很小的倾斜,度数大概为零点零几,这在视觉上反而是笔直的,规整的。同时,柱子间的距离也不相同,边角之间的要比中央的小一点,柱子本身也粗那么1厘米。因为边角暴露在阳光下,是明亮的,在视觉上更细一些;中间的柱子在里面,相对暗一点,看着也更粗一点。
- 在电影《罗马假日》里,奥黛丽·赫本站在罗马明净的泉水边,画面美好得令人沉醉。她身后许愿池的泉水并非来自现代的城市供水系统,而是通过古罗马的输水道运来的18千米外真正的泉水。
- 曾经,古希腊创造的美,被古罗马承接了下来,随着它征战四方的马蹄被带往欧洲各个角落,发扬光大。无论是建筑、雕塑还是绘画,历史上众多早期的艺术品都曾作为文明的注脚,让文明有迹可循。
- 人类智慧的闪光,以及对美的无限追求。诗人爱伦·坡曾经讲:“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这应该是对这两个文明的最好总结。
- 01 画个圈圈诅咒你
- 第二章 文艺复兴
- 06 情绪是什么?没有听说过……
- 在它之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树立了西方美学的典范,在它之后的文艺复兴对后世西方近代艺术的影响超过300年。中世纪就硬生生地挤在这两座大山之间,卡了整整1000年。1000年是什么概念呢?在这1000年里,中国经历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直到明朝初年。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欧洲依然处于黑暗的中世纪。
- 在《面包和鱼的奇迹》中,那几个面包、几条鱼,或者是耶稣头上的光环等,都是有特殊意义的元素。艺术家就是用这种有象征意义的元素来讲出完整的故事。而人物的表情、动作甚至是情绪都不需要体现。
- 这样的画法在中世纪延续了1000年之久,艺术似乎再也不会有所发展了。直到一位艺术家的出现,才打破了这个局面。这个人就是乔托。
- 早于乔托的中世纪画家往往直接把背景平涂成金色或蓝色,房子最多也就是四边形轮廓再加上几个小方块作为窗户。但乔托却让城门占了画面一半以上的位置,还画出了城门外、城门及城门内三层空间。从此以后,西方绘画创作开始有了明显的体积感、空间纵深感和透视意识。
- 古希腊的灵动,古罗马的静穆,中世纪的呆板,文艺复兴的真实,巴洛克的华丽,洛可可的纤巧……艺术的魅力,不就在于它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吗?
- 07 史上最牛左撇子?
- 对于蒙娜丽莎这似笑非笑的表情,人们之所以500多年都没能得到统一的结论,最主要是达·芬奇“明暗渐隐法”的功劳。人的眼角和嘴角的肌肉动作往往决定了人的表情,而这些表情又反映了人的情绪。有科学家在采用技术手段探测后发现,蒙娜丽莎的眼角和嘴角上竟然有将近40层超薄油彩。薄到什么程度?每层油彩的厚度不到两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五十分之一。人们推测,达·芬奇是先把这些油彩涂在手指上,再用手指逐层将油彩抹到画布上,否则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 达·芬奇巧妙利用天花板的透视线,桌边的景深透视线等都集中在耶稣的头上。这样一来,尽管耶稣神态非常平静,甚至毫无表情,但他依然是统筹全局的中心人物。
- 08 虽然我驼背,但我不是忍者神龟!
- 在此之前,大卫不是提着就是踩着歌利亚被砍下的脑袋,骄傲高调地炫耀自己的功绩。而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并没有夸张的动作,站姿中似乎还有几分慵懒。
- 《大卫》有2米多高,加上底座足足有5米,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因此,米开朗基罗让大卫的手和脑袋都大得不合比例。这样一来,当人们抬头仰视时,他的头和手就会成为焦点
- 大卫的手上青筋暴起。他手里拿的当然也不是洗澡用的毛巾,而是布制投石器,原理与今天的弹弓类似
- 如果米开朗基罗的才华仅止步于雕塑,恐怕我们还不能拿他和达·芬奇相提并论。在他无数的杰出作品中,最令世界惊叹的,就是西斯廷礼拜堂的天顶画。他受教皇委托,只身一人在脚手架上,挺着脖子昂着头,花了整整4年的时间,才留下了这幅面积大约500平方米,超过300个人物的史诗级巨作。
- 09 你才是妈宝男呢,哼!
- 后人在评论“文艺复兴三杰”时说:“达·芬奇画出了人的神秘,米开朗基罗雕刻出了人的强壮,而拉斐尔画出了人的美丽。”
- 拉斐尔比达·芬奇小30岁,比米开朗基罗小8岁。他出生在1483年的意大利乌尔比诺小镇。巧的是,他的出生日期和去世日期都是4月6日——耶稣受难日。因此,他的父母就叫他“拉斐尔”,在意大利文中是天使的意思。
- 拉斐尔在构图上通常有一种几何三角形的稳定性,这让画面显得更平衡、和谐。
- 柏拉图左手拿着他著名的文章《蒂迈欧篇》,右手食指指向天空。柏拉图的学说,讲的是超越人类社会的“理念世界”,他追求的是心灵升华、精神体验
- 而亚里士多德的左手是他的著作《伦理学》,右手则是整个掌心面向大地。和老师柏拉图相反,他关心的是现世的秩序规则,比如法律、道德、伦理,相比于心灵、精神,这些其实是更实在的东西
- 拉斐尔把自己也藏在了人群里,但并没有加入到任何讨论中,而是望着外面,仿佛在与我们对视交流
- 10 快来抱大腿啊
- 很少有人知道,这场举世闻名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其发源地和文化中心佛罗伦萨的一个家族在积极推动着。
- 美第奇家族的祖先只是个放高利贷的,直到14世纪末,乔万尼利用银行将家族身份彻底“洗白”,才开始踏上了合法的“土豪”之路。虽然家族的声誉变好了,但《圣经》里明白地写着:放高利贷的人死后会下地狱。乔万尼自知罪孽深重,于是开始和当时的富人一样,通过出资让艺术家为教堂画画,来向神表示自己的诚意和悔意。
- 有了图纸,科西莫资助的建筑设计师布鲁内莱斯基很快就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未完成的工作中。完成屋顶后的圣母百花大教堂艳冠欧洲,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第一座标志性建筑。
- 到了科西莫的孙子洛伦佐,这个家族已经成为了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最著名的艺术赞助方。洛伦佐本人的文化修养更高,他本身是个诗人,没事的时候喜欢邀请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学者等,到他的私人花园举办沙龙,彼此交流创作。这些人中就有艺术史上大名鼎鼎的波提切利、达·芬奇、委罗基奥、米开朗基罗等,他们都是洛伦佐的赞助对象。
- 所以他们一般会把金主画成非常虔诚的信徒,或者直接画成神的模样。例如波提切利笔下经典的维纳斯,她其实就是洛伦佐弟弟的情人——维斯普奇,而他弟弟本人也曾被波提切利画成战神和维纳斯在一起。
- 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的巅峰,同时也是美第奇家族的巅峰,直到18世纪因再无子嗣而消亡。这个曾电照风行的家族以赞助艺术家的方式,培养了无数的天才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 11 丢了?谁丢了?
- 丢勒被称为“自画像之父”。
- 13岁的丢勒画出了他人生的第一幅自画像。这也是西方美术史上的第一张自画像。
- 在那个时代,神可以被画成正面,但人只能是侧面。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里为自己披上了圣徒的外衣,《雅典学派》中的拉斐尔也只能露出半张脸。丢勒又一次打破了人们固有的习惯和观念。
- 有研究者发现,这幅画整个构图如此平衡大气,是因为丢勒在里面用了几何构图法。从自画像的头顶到他的两肩,连线起来,是一个正三角形;从他的手指向他耳边的两段文字出发,连线起来是一个倒三角形;一正一倒两个三角形一叠加,就成了一个六角星形。
- 06 情绪是什么?没有听说过……
- 第三章 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
- 12 胶原蛋白,弹、弹、弹!
- 1621年,贝尼尼奉命为罗马的一位红衣主教的花园创作了几尊雕像。其中一尊的题材是希腊神话中,冥王普鲁托强掳大地之母的女儿普洛塞尔皮娜为妻的故事。
- 这尊雕像完成时,贝尼尼才24岁。凭借这样戏剧性十足、细节逼真精致的作品,他在罗马艺术界一举成名。普鲁托的手指深深地掐进了普洛塞尔皮娜的大腿,好像真的有了弹性一样。
- 西班牙修女特雷莎常常听到上帝跟她说话,并书写了天使用剑刺进了她的心脏的奇幻故事。这些故事其实都是这个患有癫痫病女人的一种幻想,但是,基于对女人的敏锐观察,再加上多年来的雕塑经验,贝尼尼觉得特雷莎在笔记中描写的“刺透了心”的感觉实质上与少女对爱情的渴求无异。
- 于是他雕刻了一个拿着金矛的天使,并让他将金矛对准特雷莎的下半身。再看修女特雷莎的表情:只见她双眼轻闭,嘴唇微张,陶醉地接受着天使带给她炙热的快感,表现出一种极度享受的样子。
- 13 喝酒、赌博、打架的好孩子
- 在卡拉瓦乔28岁那年,他接到了一个订单——为圣路易吉教堂的卡特琳小礼拜堂创作一幅关于马太的宗教画。
- 使徒马太本来是个税吏,也就是为政府收税的人,因此遭到人们的唾弃和怨恨。然而福音书告诫众人道:“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卑贱和被唾弃的人,要胜过那些心地伪善的法利赛人。”因此,耶稣决定在被人鄙弃的人中挑出一个人做自己的门徒。马太就是他选中的人。
- 只从画面上看,你很难一眼找到耶稣,他的头上既没有光晕,也没有天使伴其左右。但是,他的手在整幅画中非常显眼,一道亮光打在这只手上,在四周黑暗的背景的衬托下,这只手的含义一目了然:就是你了。顺着耶稣手指的方向,我们的视线自然而然就转向了马太,而他也十分配合地用手指着自己,充满疑惑。这不正是我们听到陌生人喊自己的名字的时候无意识的反应吗?这么切近现实的画面让这个原本枯燥的宗教故事顿时生动了起来。
- 这道光就是卡拉瓦乔最著名的撒手锏,被称为酒窖式光线,或者直接叫卡拉瓦乔光。
- 这幅《水果篮》也被尊为静物画的典范,给后来的静物画奠定了基础。在这个时候,卡拉瓦乔已经充分展现出了他的艺术特点,就是“写实”。
- 卡拉瓦乔只活到了39岁。他脾气火暴,性格也很傲慢,再加上从小就在罗马底层摸爬滚打,时常参与打架斗殴,甚至犯下一起凶杀案,只能四处躲避追捕。39岁的时候,他死在了逃亡中的斯卡纳海滩上。不过他在艺术上的伟大并没有就此被世人遗忘。
- 14 NO ZUO NO DIE 我还TRY
- 在这幅被后人称为《夜巡》的画作中,伦勃朗用到了他最擅长的光线布局:一束斜射下来的光把主角的右侧照亮,左侧则陷入黑暗。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让人物棱角分明,立体感十足;同时又通过弱化民兵身上的光,使画面仿佛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时至今日,“伦勃朗光”仍是摄影师必学的布光法则。
- 15 魔镜啊魔镜
- 委拉斯开兹就被召进了王宫,成了一名宫廷御用画家。在他为宫廷贵族画的大量肖像画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和《蒙娜丽莎》《夜巡》一同被纳入“世界三大名画”之列的《宫娥》了。
- 据说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是为国王夫妇画像,但被突然闯入的小公主打断了。于是委拉斯开兹巧妙地捕捉到了这场小意外。画家用镜子玩了一个魔术,成功地把一个二维画面扩展成了一个立体的空间,除了正得意扬扬的小公主外,还把本来不在画面中的国王和王后也装了进去。
- 这面镜子正是这幅画最神奇的地方,也是最早吸引西方研究者的元素。它起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让国王和王后显像。但这个显像又不只是表面上的显像:国王和王后本来不可能出现在画上,但是画面里公主、宫女、大臣和画家本人却全部因为对面的国王和王后而定格了。
- 16 爆炸的少女心
- 蓬皮杜夫人可没有只停留在自我装扮上。在建筑和室内装饰风格上,她也要留下浓浓的“蓬皮杜风格”。
- 蓬皮杜夫人还为自己兴建了埃弗勒宫,也就是今天的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
- 17 死在浴缸也就算了,还被全世界围观!
- 大卫对于革命是充满热情的,他用自己最擅长的画笔投入革命,因此他还有一个外号叫“革命画家”。他擅长以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题材和风格来创作鼓舞人心的作品。他曾经画过一幅《荷拉斯兄弟之誓》——一个父亲高举三把利剑,将它们分发给他自己的三个儿子,让他们投入战斗。就在他的身后,母亲与妻子相拥哭泣。
- 18 把我的腰修得细长一些
- 18世纪的时候,法国这片土地上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也诞生了提倡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古典美的画派——新古典主义。这个画派有两个代表人物,一个是奠基人革命画家大卫,另一个就是他的学生安格尔。
- 凡是古典风格的作品,从古至今最少不了的就是女性题材。比如说比例完美而又略带男性美的断臂维纳斯、神秘的蒙娜丽莎,还有拉斐尔笔下的唯美圣母。但是这些艺术家在创作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时,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私心,他们希望用女性的美来传达自己的某些想法或思考。
- 但安格尔不一样。他说:“呵,我可没有你们那么多小九九,我就只想单纯地画女性,极致地去表现女性的古典美。”而他也确实做到了。就算是从现在往前再推300年,女性古典美的最高峰也是安格尔。
- 当时的评论家们看了安格尔这幅《大宫女》就开始“喷”了:“这画的是人还是鬼?这女人的腰,至少多了三节脊椎骨。这还是伟大的新古典导师大卫的学生吗?大卫教给他的古典技法,他都忘了吧。”
- 安格尔的另一幅《瓦平松的浴女》,也因腿的比例不合理遭到了同样的质疑。
- 《夜巡》描绘的场景其实发生在白天,只不过后来因为画面昏暗而被人们错误地命名为《夜巡》。
- 12 胶原蛋白,弹、弹、弹!
- 第四章 浪漫与写实
- 经历了启蒙运动后,理性主义在欧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崇。但物极必反,渐渐有人开始反思:情感和想象力难道不重要吗?这种反思带来了一种极具诗意的思潮——浪漫主义。
- 19 哥来告诉你什么是浪漫
- “浪漫”在英文中写作“Romantic”,它的词根是“Roma”。没错,“浪漫”与古罗马有关。浪漫主义其实是一种激情。
- 新古典主义绘画强调的是精雕细琢,每一处线条都画得冷静、精确。美是美了,却也像一个被过分修饰的美女。与之相反,浪漫主义关注真情实感,尤其是极强烈的情绪。
- 浪漫主义并不是脱离实际,或者漫无边际。恰恰相反,它关心的是生命遇到重大灾难和危机的时刻,是人的内心。生命被压迫得越厉害,反抗意识就会越强,情绪的反映也就越强烈。这就是浪漫主义的表现基准。
- 女神戴着的帽子叫作弗吉尼亚帽,在古希腊和古罗马,被解放的奴隶都戴这款帽子,它是自由的象征
- 仔细看这幅画你就会发现,远处的建筑物正是巴黎圣母院。再仔细些,你就会看到,巴黎圣母院的顶上已经插上了一面三色旗
- 20 贵族就是矫情
- 库尔贝结识了很多文人学者,接触了各种民主和自由思想。他看不起新古典主义,认为那些把精力放在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和五谷不分的贵族画像上的人都是装腔作势,而浪漫主义也不过是无病呻吟。
- 库尔贝下定决心,只画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
- 从文艺复兴开始,一直到库尔贝出现之前,艺术作品的题材几乎没有太大变动,神话和宗教始终是被广泛描绘的主题。但是,从库尔贝开始,艺术不再是故事的艺术,而是现实的艺术。正如法国评论家所说:“没有库尔贝,就没有马奈;没有马奈,便没有印象派。”
- 21 粒粒皆辛苦
- 米勒才真正开始做回自己,画自己喜欢的画。他重新捡起自己喜爱的题材——农民和乡村的生活。他画男人们筛谷子、锄地、砍柴、捆干草;画女人们缝纫、洗衣、哄孩子。1857年,米勒来到巴比松的第8年,他画了《拾穗者》。
- 一位学艺术的朋友曾经跟我讲,据统计,全世界流通最广的一幅画,其实是《晚祷》。我当时很诧异,居然不是《蒙娜丽莎》,不是《向日葵》。后来一想,我觉得其实这是有道理的。米勒的画,让人“回归”。
- 22 今天中午吃什么好?
- 罗丹选择学雕塑,是因为他买不起颜料。
- 《思想者》其实不是一个单独的雕像,它只是罗丹《地狱之门》中的一个人物。《地狱之门》这个大工程是法国政府在1880年委托罗丹为即将动工的法国工艺美术馆的青铜大门做的装饰雕刻,罗丹用了30年才完成。它有两层楼高,大概两个三人沙发连起来那么宽,对于参观者来讲,单是尺寸,就足够震撼。
- 第五章 印象派
- 23 光着身子野餐?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啊!
- 但马奈这幅画里的裸女是现实生活中能找得到真人、叫得出名字的风尘女子,这严重有损社会风气啊!
- 画中心的两位男士,一个是马奈的好友,另一个是他弟弟欧仁·马奈。全身赤裸的女人叫维多琳·默兰,是马奈画中常出现的模特,也是当时大众都非常熟悉的风尘女子
- 除了用有争议的人物做主题,马奈还摒弃了人们沿用几百年的画法。之前艺术家都是在一个有固定光源的室内环境里画画,亮面、暗面和明暗交界线会非常明显。而《草地上的午餐》中的人物是真正处在自然光下的,不会像画室的光源那样有非常清晰的明暗面。
- 马奈弱化了事物的细节和轮廓,用大面积的鲜艳颜色来营造阳光下的明亮世界,这一点对后来的印象派来说非常重要。
- 24 来一张1919年的《睡莲》压压惊
- 19世纪,法国有位名叫布丹的风景画家,他在同乡米勒的影响下对绘画产生了自己的看法。他告诉学生:“画画时,往往会对物体有一个最初的印象,这个最初印象非常重要,你要努力将它保留下来。”这位接受了老师教诲的学生,就是“印象派之父”莫奈。
- 瑞士美术史学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对莫奈在画法上的转变做出了总结:这是从“触觉原则”到“视觉原则”的转变。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安格尔的《大宫女》在流畅的线条下,具有非常完整的造型和清晰的轮廓边沿,这就是“触觉”原则。与之相反,“视觉原则”强调物体和物体之间连成一片,不被线条分割开,让人感觉无法摸到事物的具体边界。
- 从1900年到去世的整整26年里,莫奈都在进行着《睡莲》的创作,多达233幅,这其中还不包括被弄丢的两幅和他自己不满意而毁掉的15幅。所以莫奈的《睡莲》都是按年份来划分的,比如说1919年,莫奈只画了4幅,听起来就像是某一年份的葡萄酒产量非常稀少一样。
- 25 谁还没点儿特殊嗜好?
- 尽管受到了新观念的影响,德加的内心仍旧十分矛盾。他对印象派确实很感兴趣,可古典画法在他心中已经扎根,不愿放弃。这要怎么解决呢?他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芭蕾舞。
- 德加的这种角度,有人归纳出一个专有名词:钥匙孔角度。
- 26 做人最重要的是开心
- 雷诺阿晚年回忆自己的少年时期曾说,他当时特别喜欢布歇的美女洗澡图,觉得它们非常迷人,所以反复临摹了无数次。或许正是这份工作,导致雷诺阿成为在以风景画为主流的印象派中,唯一偏爱人物画的艺术家。
- 27 不跑远一点,我怕甩不掉凡·高……
- 高更出生在巴黎,他的母亲出身于南美洲国家秘鲁的贵族,有印第安血统。高更3岁时随家人移居秘鲁,这里的风土人情和巴黎很不一样,人们的肤色、长相、风俗习惯也不同于欧洲人,年幼的他常跟着印第安土著保姆到森林去,自由自在地看着各种各样的树、果子和鸟类。“我有很惊人的视觉记忆,我记得这段时光。”高更曾回忆说。到了7岁,他们又举家搬迁回了欧洲,生活回到了正轨。高更在23岁时做起了股票经纪人,过着一个正常的城市中产阶级应该有的生活。
- 高更是一个艺术爱好者,通过买画结识了艺术圈的人后,便开始跟着他们学习绘画。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色彩和线条把高更带回了那个五彩斑斓的童年、远离尘嚣的大自然里,让他暂时逃离了现实生活,忘记了工作的压力。
- 在高更心中,原始味道的艺术就像是他的“家园”。他毅然抛下不菲的工薪和稳定的生活,去了地球的另外一边——当时法国在南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塔希提岛。
- 毛姆把高更的故事写成了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人人都在看着地上的六便士时,总要有人先抬起头,看到月亮。
- 28 我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
- 凡·高30岁才开始画油画,37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短短7年的创作时间里,有4年都献给了自画像,平均一年画十几幅。假设他一幅画从构思到打稿,再到完成需要半个月的时间,那么他一年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自拍”。
- 接下来的时间里,凡·高像着魔了一样疯狂画画,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将绘画的各个领域都尝试了一番,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色彩。在这个阶段,他最具代表性的是《叼着烟斗的自画像》,色彩和笔触已经炉火纯青。但他的心情却并不是那么轻松畅快。这幅自画像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包裹着凡·高侧脸的白布,而它出现的原因也众所周知:他把自己的耳朵割掉了。和前面那幅风格颓废的作品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这里的凡·高色彩明亮,笔触粗犷,反倒没有了阴郁纠结的感觉。这是因为此时的凡·高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他用画笔描绘自然,用内心去感受世界。
- 在医院里,凡·高画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幅自画像——《没有胡子的自画像》。其实他是留了胡子的,但在最后这幅自画像里,他把自己想象成没胡子的样子,而且头发也利落整洁,脸颊也不再消瘦,竟然还有几分红润,特别是那微微抿起的嘴角,似乎在特别努力地微笑,尽管这掩盖不住他内心的悲伤。这一年,凡·高的母亲70岁了。尽管母子二人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但他还是决定在母亲生日那天画一张自画像送给她,让她对儿子的生活和健康放心。他竭尽全力地把自己画得非常健康、干净,想画出一个生活无忧的模样,所以选择了耳朵完整的一侧,为母亲留下一个健全的自己。然而,凡·高内心的那份绝望与孤独已经愈演愈烈,最终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
- 29 画布上的3D 大片
- 塞尚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个商人家庭。22岁时,他来到巴黎,很快就和巴黎艺术界最闹腾的马奈和莫奈等人混到了一起。不过,他后来并不喜欢印象派,甚至对自己被划分在印象派这件事深恶痛绝。
- 塞尚非常认可印象派的观察方法,但同时也认为这种对光和色只停留于表面上的追逐太肤浅了。在他看来,大自然的启发还有物体更本质的内在结构和造型奥秘,所以他讨厌印象派画面的混乱,可又被他们笔下闪烁的色调吸引。塞尚为此甚至放弃了对写实的追求,在注重形式的同时,又用规整的笔触使轮廓模糊,让画面变得质朴笨拙。
- 不仅如此,塞尚还打破了单一视角,甚至开始把物体简化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
- 23 光着身子野餐?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啊!
- 第六章 进入二十世纪
- 30 为何名画这么丑?
- 说到艺术里的丑,毕加索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的成名作品名是《格尔尼卡》。这幅画有多厉害呢?连联合国都弄了个它的印刷复制品挂在会客大厅里。但就是这样一幅重要的作品,却被称为“丑中之王”。
- 这幅乱葬岗一样令人难受的作品描绘的是一场大屠杀,那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动用空军大规模轰炸不设防的平民城市。
- 马蒂斯把桌子和墙体都涂成红色,装饰着一模一样的蓝色花纹。这样一来,桌子的纵深效果就消除了,二者连成了一个平面,也就没有了所谓的透视。包括墙上的草地风景,谁也说不清楚那到底是一扇窗户还是一幅挂画。
- 好的艺术不一定是美的。美的东西直接取悦人的感官,让人看了觉得很愉快。丑则相反,它会刺痛感官,让人不得不去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所以在很多时候,丑比美更加深刻。
- 31 内心戏太多
- 蒙克在1886年创作了一幅《病中的女孩》,他在画中回忆着姐姐深受疾病折磨时的样子,以及当时面对这一切时,自己难以言说的痛苦。创作这幅画时,蒙克运用了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他在画布上涂了厚厚的颜料,然后用刮刀、画笔柄和铅笔头把颜料刮下来,接着再涂上,再刮掉,如此循环往复。蒙克说,他这样做是为了寻找他对这一幕的第一印象和感受,他想要画出姐姐当时那几近透明的苍白皮肤和浑身颤抖的虚弱感。
- 画的本质是沉默的,但《呐喊》却是一幅在发声的画。
- 像三角形和方形这种棱角分明的图形,就被用来表示男人的阳刚、强势甚至是具有进攻性的占有欲。而像螺旋形、圆形、曲线等看起来很普通的符号,在这里都被进一步诠释为女性,因为它们没有尖锐的棱角,更像是女性独有的阴柔美。所以在克林姆特的画中,女人的身体、衣服、头发或是所处的背景,往往都少不了这些纹样。
- 32 做梦去吧!
- 《记忆的永恒》,作者是和毕加索、马蒂斯并称为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
- 软绵绵的钟表是达利的“本我”,是他内心无意识,甚至以梦境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它让我们看到了时间在这里融化、变质、腐蚀和衰败的过程,是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世界。我们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如果是在我们的梦境里,或是潜意识里,事物会像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看到的那么具象,那么泾渭分明吗?不会的,它们常常是融合的、变化的、无厘头的。接着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画面并不完全脱离现实。无论是钟表,还是远处的海岸岩石,都是有写实的绘画技巧在里面。这就是理性,那个约束着“自我”的部分。它控制着达利对画面的绘画过程。而最终的目标就是实现“超我”,这个就见仁见智了。我的看法是,达利最终要表达的,是人类在潜意识中的记忆或许不过只是永恒里的一点碎片。
- 马格利特用《梦的钥匙》向我们解释了这个抽象的理论。在这幅画中,每一个图像下面的单词,都和图本身毫不相干。鸡蛋下是“刺槐”,高跟鞋下是“月亮”,蜡烛是“顶棚”,玻璃杯是“风暴”……这图文明显不符啊。
- 弗里达的命运真不是一般的坎坷。从出生就患有小儿麻痹症不说,18岁时还出了一场毁灭性的车祸。当嫁给自己心爱的艺术家里维拉后,又发现车祸的后遗症让她的身体虚弱到不能怀孕。雪上加霜的是,丈夫里维拉不仅不关心妻子的伤痛,还到处“撩妹”,风流成性。据传闻,里维拉前前后后跟30多个女人保持着情人关系,其中甚至还有弗里达的亲妹妹。
- 33 这也是艺术?
- 《构成10号》画的就是蒙德里安心中大海的样子。圆形背景上,黑色的“十”字展现了海水在阳光下闪烁的情景,这已经显现出格子画的雏形,不过大大小小的“十”字看起来还是有些零散,蒙德里安并不满意。
- 1920年开始,第一幅格子画横空出世。从那以后,蒙德里安一直在画格子。1930年,58岁的蒙德里安到达了事业巅峰,此时他画出了一幅堪称经典的作品——《红黄蓝的构成》。
- 波洛克采取了一种全新的绘画手法:他将巨大无比的画布平铺在地上,然后围着画布边走边用刷子、木棍、刮刀、沙子,甚至是自己的手去随意泼抹。
- 他不仅仅改变了绘画技法、颜色搭配、观看方式,更是把绘画的基本概念都改变了。他的画里没有具体形象,没有寓意,没有符号学,没有象征手法,甚至没有上,没有下,也没有边界。以往我们赖以评判一幅画的标准,此时统统不再适用。绘画变成一种纯粹的状态,一种艺术家在画布上行动时所留下的印记。
- 既然行为的印记也可以成为艺术,那行为本身呢?
- 1965年的一天,这场行为的一切,包括奇怪的男人、死去的兔子,甚至是椅子,通通都属于一件艺术作品。这件作品的名字叫《如何对一只死兔子解释绘画》,而这个男人便是博伊斯。
- 博伊斯为艺术打开了另一扇窗户,人们继续探讨艺术的本质,甚至还有人将艺术的边界拓展到了传统的绘画与雕塑之外,开创了“观念主义”。这位改变艺术史进程的艺术家就是杜尚。
- 当时,纽约现代艺术委员会要办一次展览,广泛搜寻各种艺术品,旨在向人们展示现代艺术的理念,杜尚自己就是评审会的一员。那天早上,他早早到商店买了个小便池,郑重其事地像艺术家创作完一幅画作那样,签上假名和日期:R. Mutt,1917。
- 杜尚将一个现成品视为自己的艺术,与创作一个具体的“物体”不同,他提出了另一种观念——我认为它是艺术品,那它就是艺术品。
- 34 真作假时假亦真
- 有些艺术名词听起来很吓人,比如“波普艺术”,但只要你的英语还没完全还给老师,只要你还认识“popular”(流行)这个单词,就很容易明白并且记住“波普艺术”了——“波普”(pop)正是“流行”(popular)的缩写。
- 带着这种反思,沃霍尔开创了一种新颖的形式,并成为了后来波普艺术的重要标志——“复制”。所谓复制,就是在同一幅画中,不断地叠加同一个形象。为了强化这一观念,在1962年,沃霍尔创作了《金宝汤罐头》。
- 沃霍尔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作品恐怕就是那幅《玛丽莲·梦露》了。这幅画中,无人不晓的“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的头像被不断地复刻,就好像这个女明星是一个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即将在市场上大规模流通的商品一样。除了梦露,猫王和马龙·白兰度等人也逃不出被沃霍尔“复制”的命运。在沃霍尔眼里,明星只是一个在大众传媒里不断出现的符号而已。
- 写实绘画最根本的是什么?是画得像,把看见的画下来。抽象艺术呢?他们追求艺术家内心的表达,追求超越现实,超越眼中所见的世界。而照相机呢?照相机就是通过小孔成像的原理,完完全全地还原现实实物。说到这儿,发现bug(问题)了吧。照片是对现实景象咔嚓一声的一张截图,是永远都不能被超越的、已被定格的对象。但什么可以突破呢?抽象主义艺术可以突破现实的界限呀。
- 30 为何名画这么丑?
- 后记
- 古希腊定义了古典,中世纪将其抛弃;文艺复兴寻回了古典,巴洛克、洛可可对古典主义进行批判。到了法国大革命时代,出现了新古典主义,大卫和他的学生安格尔高举古典美的旗帜,说洛可可艺术是奢靡、情色、堕落,古典美才是最好的。人类的艺术就是这么纠结,就是在这样来来回回的摸索中前行。
- 不论风格怎么变,西方艺术还是走在“努力画得像”的路上。但是,自19世纪的印象派开始,艺术家突然发现,照相机不仅“画”得比他们像,还比他们快,再怎么精雕细琢也不如“咔嚓”一声来得实在。将现实世界重现在画布上已不再是这些艺术家关心的事,他们纷纷掉转船头,拼命去“画得不像”。
- 《艺术的故事》的作者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只有艺术家。”
- 艺术不是外星人突然丢到地球上的包裹,而是一代代艺术家用自己的作品推动、发展得来的精神产物。它的每一次转变都会根据不同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等而变化。艺术可能比现实生活“高”那么一点点,但它终究源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