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美股打新新规则

看了下,我最早接触港股打新是 2018 年 7 月小米上市,之后港股打新热门了好几年,基本的玩法是「多户」,我最多的时候应该是有 30-40 个账户,每次打新乐此不疲计算资金怎么分配。

放弃打新是 2021 年 8 月,主要原因是熊市到来,破发太多。

伴随着港股打新无人问津,还有个事情是港股新政:2023 年 11 月 22 日,禁止多户打新,但这个政策执行时,已经无人在意了,

然后,从 2025 年 1 月布鲁可开始,重新开始打新,经过四个阶段,港股打新的玩法也在变。

阶段一:1 月到 5 月,随着市场变热,感觉打新会恢复赚钱效应,重新开始,当时还想仔细研究什么值得打,什么不值得,其实也没研究明白,大概选择参与了布鲁可、蜜雪、沪上阿姨、绿茶这些,基本都赚了点。

阶段二:5 月到 7 月,因为研究不明白,决定是见股就打,后来就是:赚钱的中不了,亏钱的中了很多,所以很快放弃了。

阶段三:7 月到 9 月,改了玩法,简单粗暴,认购超过 1000 倍就 All in,不然就放弃,这个是对的,不过中间遇到一个小坑,就是错过了佳鑫国际资源,因为结束前一晚显示只有只有几百倍,终止时就过 1000 倍了。这个阶段,基本上乙组也是必中的,事后看,估计主要还是因为那时候还没那么火。

阶段四,现在。随着港股打新的热度彻底起来,感觉现在又没得玩了,最近几次的打新,都是全员抽签,也就是你就算打了 100 亿,中签概率可能和打 1 手差不多。我自己最近的长风、挚达都是打 1000 多万不中,白白浪费手续费。这个阶段目前看应该是:不到 1000 倍放弃,1000倍 All in,3000 倍一手摸。当然还得具体问题问题分析。

总结一下港股打新新规则

  1. 禁止多户。但最近了解到一个词语叫「猴子」,说是东南亚有人搞了几十万个开户信息拿来打新,最近的紫金,分配上是甲组全抽签,甲 1 和甲尾都是 1 手,所以猴子们赚大了。

  2. 机制 AB。这是最近的热门词汇,有个说法是机制 B 无破发,我刚才才搞明白这是什么意思,简单说就是 A 有回拨,如果散户多,就多分点;B 没有回拨,说多少就是多少,说白了就是机制 B 分配的少。

    机制 A / 机制 B 是联交所在 2025 年 8 月 4 日开始执行的两种公开发售分配框架:机制A保留回拨(超额时由初始约最多回拨至零售),机制B不设回拨、预先固定零售配售比例在至之间。

  3. 免费融资。印象里,之前的打新,跟银行借钱是要付利息的,借 1000 万就要付 1000 万的利息,这次回来打新第一天就注意到跟银行借钱不用利息了,搜索了一下,解释是:

    零息“打新孖展”主要源于 FINI 把 IPO 结算周期缩短至 T+2 并引入预缴模型,显著降低资金冻结时间与规模,从而把融资成本压到极低;在此基础上,券商为抢客户以补贴形式把银行孖展做到 0 息,并通过手续费与后续业务覆盖成本。

  4. 甲组乙组。这个概念是延续的,乙组就是申请 500 万以上,之所以拿出来说,是因为最近有几次甲尾的中签率要高于乙组的中签率,有时候比乙组 3、4 档都要高。

    规则上,港交所是规定了分甲乙组,然后两组原则上均分,例如一共 100 万股给散户,那么甲组 50 万,乙组 50 万。

    这个说白了,就是甲组和乙组的池子是固定的,但因为孖展不要钱,所以打乙组的更多了,就导致乙组反而更不够分。

也记录一下美股的规则

美股 IPO 其实一直很鸡肋,俗称「5 股丰登」。但最近有几个涉及区块链的打新异常,呃,有趣吧,所以引起一些关注。

第一个是 BLSH,打 3 万赚 5 万(人民币)。这个是认购金额不足 3 万,就打多少分配多少,超过 3 万都给 3 万(92 股),说白了就是拿的份额太多了,而且这个股上市大涨 100% 多,也就是拿 3 万来参与,直接就能净赚 5 万,爽得不行。

第二个是 GEMI,这个就是传统的「5 股丰登」,不管打多少都给 6 股,能赚个几百块,扣掉手续费,基本白玩。

第三个是 FIGR,和 GEMI 一起的,但这个就是打得多给的多。

总体而言,就是没什么规律,分配也都是不透明的,感觉主要取决于券商自己的拿货能力。例如老虎也有 GEMI 打新,实际1 股货也没有,我看有人打新几十万美元也中 0 股,破口大骂,老虎真是垃圾的啊!

再就是,美股是允许多户打新的,我本来一直知道,但停了后再玩给忘了。。。

总而言之就是别抱什么期望,适当参与。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