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的财报口径:NPOE(净市值➗经营利润)

我刚开始做投资时,和所有新手一样,最关注PE(Price Earnings Ratio),最初是静态PE(去年的市盈率),进一步关注TTM(最近12个月的市盈率),至于动态PE(下一年度的预测市盈率)我不太信所以也不关注,然后很快发现PE有大坑,主要是经常会有大额的非经常性盈亏,即使不考虑周期性行业的波动。

之后开始关注PB(Price to book ratio,市净率),最初对市净率的理解是:我愿意给一个公司几倍的市净率去打拼,例如1倍PE就是觉得1块钱公司能给赚1块就行了,6倍PE就是觉得公司能给赚回来6倍的回报,其实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现在想来,有些暗合ROE(Return on Equity)的概念。后来发现PB也有很大的坑,例如里面包含的商誉实际的价值到底多少是存在疑问的,10亿的现金、10亿的存货、10亿的商誉(收购其他企业时,支出-净资产部分),当然不是一回事。

再然后,也就是当前,会关注「市值/来自于经营的利润」,也就是毛利里面扣掉常规性的运营成本,包含营销、开发、一般三部分,姑且叫作POE(Price Operating Earnings Ratio),这个值比较稳定,感觉能体现公司主业的发展情况。需要注意这里的来自于经营的利润不等于财报中会列出的经营利润,财报中的经营利润一般会包含投资等波动大的盈亏。

但如今又想,这个其实也不能完全拿来套公司的价值,这部分体现的是公司未来能持续产生的利润,但公司的价值实际由两部分构成:已经积累的价值+未来会持续产生的利润。

所以我现在在思考一个新概念(可能已经有但我不知道):净市值/经营利润(可以叫NPOE?Net Price Operating Earnings Ratio),其中经营利润口径同上,净市值=市值-调整后净资产(相当于上段说的已经积累的价值中「有效」的部分)。

关于调整后净资产,我的考虑是这样的:负债都是确实的,资产都是存疑的。也就是假设作为上市公司,你的负债都是需要偿还,不能耍赖;而你的资产就不一定,例如应收账款可能直接变坏账。

这实际上相当于对净资产(或股东权益)进行一个系数调整,使之更加客观。具体而言,我打算把资产分为三部分来考虑:
1、实际的资产,1≈1,包含现金、现金等价物、短期理财;
2、可变现的资产,1=0.X,包含存货、对外投资、理财产品等,需要对不同的资产做不同的折价,我不知道财报里是不是已经折价了,但即使已经折价了,也需要再折一次。例如100万的手机算80万(100万的飞天茅台算120万),100万的债券算90万,100万的厂房(EBITDA会考虑折旧摊销,但此处不讨论)算70万,对外投资看股价就好。
3、可获利的资产,1=0,包含商誉、无形资产等,这部分不能直接变现,但会持续产生收益,这部分的价值会体现在经营利润里。

这样的话,例如一个公司市值1000亿,运营利润100亿,也就是10年能赚到这个市值,引入新的概念,公司净资产是500亿,调整后净资产是400亿,就是说NPOE=(1000–400)/100=6,这么一看的话就是6年就能到对应市值的利润,也就是说,预计6年后,企业当前市值/调整后资产≈1。

写到这里,发现其实就是在说「未来净现金流折现」的概念,属于用我自己的能理解的方式,重新理解「未来净现金流折现」。

此外,既然说到PB=1,会发现市场上存在大量PB<1的企业,也就是市值<净资产,例如0.2倍PE,买到这样的公司,给人的感受是:我买了100万元的股票,这个公司直接破产清算,立刻能分我500万。基于这个考虑,我之前确实买过趣店和猎豹,查了下,我21年5月2美元清仓了趣店,现在是1.58美元。我现在对这类公司破净的理解是这样的:

首先,净资产不等于破产后可以给股东分的钱,当然这一点我从来没有仔细计算过,写本文后也是打算把这一点考虑进来,前面所说的调整后的净资产,按我的定义,实际上就是希望=企业破产后实际能分的钱。

其次,例如市净率0.2的企业,即使净资产含金量不足,如果清算的话,就算100万分不了500万,起码也能分200万,但问题是投资者不是控股股东,不能强制企业清算,而这类公司,恶意的考虑,大股东会通过别的方式把资产吞了,善意的考虑,创业者不服输,会持续探索,并持续亏损,但钱终归也不会分了。

这部分本质上属于对企业的持有者的要求,是否愿意与股东分享价值。

以上。

Licensed under CC BY-NC-SA 4.0
最后更新于 2023-12-01 10:55 UTC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